首页  行业聚焦 > 正文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刘欢——如何打造一体化宣传服务平台&移动服务建设分享

2016-12-152321

刘欢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

追求优异的用户体验,在前端开发、项目管理、微信运营方面有丰富经验。实践高校第一个响应式设计主页,微信服务建设负责人


“高校新一轮信息化建设中,用户是否满意成为了评价信息化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与此同时,Web前端作为提升用户满意度的关键手段之一,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能够给予用户愉悦的视觉感受,提升应用的外观水准,改善用户体验,还能够应对多终端对高校带来的信息化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基于网站群的一体化宣传服务平台、移动信息化建设一直在高校走在前列,近期苏迪视界对刘欢老师做了专访,分享在项目建设、前端开发等方面的经验。


(以下苏迪提问用Q代替)


高效执行力=领导重视+紧密协作+技术路径优势


Q

华东师范大学的宣传服务平台建设一直走在前列,从11年开始建设网站群,到13年进行主站和新闻网改版时,形成了一体的宣传服务平台建设规划,把网站群、信息公开、教师个人主页等内容放在一起建设,数据共享,这在现在看理念也是比较先进的,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刘欢:走在前列不敢当,之前的工作,我觉得有几点比较关键。


首先是领导层面的支持。11年底我们开始做网站群的时候,当时主要的目的还是做党务公开的站群。到了12年,校领导分工有所调整,宣传口和信息化口统一为一个校领导分管,校领导提出了通过信息化促进宣传工作的思路,从那时起两个部门的合作就紧密起来,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也非常通畅。


其次是技术路径的优势。苏迪的网站群平台是一个很好的粘合剂,能够把若干同时具备信息化和宣传服务的需求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上面来,整合得越多,站点与站点之间的内容复制、模板分享等应用方式就越灵活,后来者的加入成本就越低。


另外还有一些歪打正着的因素。比如我们在这之前就上线了教师个人主页系统,但是老的系统存在着一些浏览器兼容性问题,感觉使用不太方便,存在着升级的需求。由于正好建站群系统,借此机会考察了苏迪的产品,把教师个人主页纳入了进来。信息公开也是一样的。回过头来看,恰好这些系统逐渐地形成了一个体系,也是比较让人惊喜的。

Q

很多时候学校怕网站改版,因为改版需要协调全校很多部门,改版的设计页面也需要三审五审迟迟不能定稿,在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一直给人的感觉是执行力很强,我们是怎么做的?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刘欢:做改版确实是一个跨部门的事情,特别是牵涉到内容层面的提供。比如文字、图片、设计素材这些东西跟不上,改版是很难好的。


所幸的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理顺了组织关系,校领导把宣传口和信息化口一起深度合作,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同步推进。在实施时,我们制定了一个日程表,明确新门户上线的时间,按照这个时间来倒推各个节点,该做决定的时候就请校领导出马来拍板。另外,像改版会涉及到给一些部门增加工作量、对一些人员提供新的工作要求等问题,也都因此迎刃而解了。


做响应式设计,需要注意的是从一开始就做好规划


Q

华东师范大学的主页是响应式设计,这在当时高校还是首创,建设思路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刘欢:我们是在12年底做新版门户网站的时候加入响应式设计的。当时不仅是在高校,在互联网上都是比较领先的,相关的网站还比较少,绝大多数网站都是使用一个桌面版和一个移动版的方式。


选择响应式设计首先是自己在前端方面的兴趣所致,感觉这是一种好的技术路径,值得尝试。再就是当时人手比较有限,门户网站改版,需要同时做中、英、法文和新闻网四个站点,上线时间紧张,还要兼顾移动端,如果采用桌面版+移动版的开发方式工作量会加倍,而采用响应式设计,相关的工作量就少多了


响应式设计主页刚上线的时候,很多人还不太理解这个技术有什么用,可能当时大家还只是把目光放在桌面端。现在这几年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做任何一个站点都需要考虑移动端了。


做响应式设计,需要注意的是要从一开始就做好规划,特别是在设计稿阶段。当时设计阶段我实际上是没有考虑到响应式设计的,也是在后期PC版已经有雏形的基础上再加入的,这时候就发现还得回去改不少东西,所以也走了一些弯路。另外,当时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图片响应式加载的办法,所以移动端的流量消耗还是比较大,放到今天,前端技术发展的很快,这些都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在前端方面,高校要有一定的自主设计和开发能力


Q

现在回过头看,网站群平台覆盖的内容形式非常多样,在当时就提出了图库、视频库,图片的显示效果也做的非常好,这也是为了给用户带来更丰富的体验吧?

刘欢:是的,这些需求大都是领导层面及宣传部门提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分管校领导的观念也很新,当时就认为今后是一个“读图”的时代,要以图像画面说话,直观呈现。所以那几年,宣传部门都突然配置了很好的拍摄设备,还不断钻研拍摄技巧,他们在图片、视频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内容支撑。我们也就根据宣传部门的需求,做好前端的呈现。最终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说实话,再好的设计配上一张低质量的内容图片都会变味。以前做一些校内的二级网站,很多人上来就问,能不能做成哈佛主页那样?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想问对方,你们部门是不是有像哈佛主页那样高品质的图片素材呢?

Q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关注“用户交互体验”,也希望能够改进系统的“视觉效果”,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欢:我觉得在前端方面,高校要有一定的自主设计、开发能力。因为除了用开源的系统以外,高校不可能自己去做一套网站群系统,后端实际上厂商已经负责解决了。而前端如果太依赖厂商开发,工作中碰需求的节点就会更多,把整个节奏拖慢。所以,高校最好在技术上配备一名对UI和前端代码比较熟悉的专业人才。


比起后端技术,Web前端技术更新换代更快,框架更加多样化,成熟的技术方案更稀缺,且可借鉴并照搬复制的成功经验极少。相较于后端开发者而言,优秀的前端开发者较为稀缺,高校要招募且留存其中水平较高的开发人员,其操作难度和投入程度无疑也较高。此外,高校还需要考虑如何创造适宜的学习工作环境,以实现前端开发团队中成员的个人可持续发展。


高校和厂商是一种良性的共生关系


Q

你觉得和厂商怎样合作才能合力实现建设成效最大化?

刘欢:高校和厂商是一种良性的共生关系,可以通过对产品的不断深入运用。一方面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优化改进软件系统。就像在我们门户网站改版的过程中,会就一些特殊的需求和厂商不断商讨,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也对厂商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当前,师生的需求更多的是在移动端获取到便捷的服务,并且可以个性化定制


Q

现在互联网时代,师生对信息化部门的主要要求是什么?对信息化部门有什么挑战?觉得前端技术在服务师生上还可以做哪些工作?

刘欢:关于师生的要求,在做微信企业号之前,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找了很多师生,特别是对我们意见比较大的师生,了解他们对我们有什么需求,他们想要什么东西。我们的公共数据库功能是很全面的,但不是很好用。最大的问题是浏览器兼容性、界面不是很好看,操作不方便等。他们希望可以更简单的获取到服务特别是移动化的方式获取到服务。比如,在手机上查工资。师生的需求都是一些非常小的需求,我们现在就是把他们的需求在移动端实现,让他们可以非常方便的获取到服务。

Q

面向师生的服务非常多,轻松上百,这种情况下你觉得在搜索和展现上有什么好办法?

刘欢:现在的趋势就是碎片化,以前的做法是建大平台,各种系统都在里面,都是以部门为条线。现在大家都希望我直接能看到我关注的功能点,我最关注的这些功能点。我希望这些都是可以个性化定制的。就像我们进交管平台,可能最关心的就是有没有违章记录,罚款怎么缴。以后就是把各个系统的功能打碎成基础的单元,这些单元可以直接提供给用户,让用户可以自由组合。当用户需要交互的时候,可以精确地给到用户,而且终端更偏向于移动端。移动端是最能够及时和用户取得联系的。


考虑到推广容易、开发门槛较低、能方便接入微信支付、微信卡包等能力,面向师生的管理服务移动化,我们选择了微信企业号来作为主要的平台


Q

现在华东师范大学移动化主要是在微信上实现,当时选择用微信是怎么考虑的?你觉得建设难点是什么?

刘欢:移动化主要有两块,一块是做宣传,这个我们在之前的门户网站上已经做了。另一块是面向师生的管理服务,我们选择了微信企业号来作为主要的平台。


选择微信主要是从几点出发的。一是微信的推广非常容易,并且相比APP来说基于微信的应用用户留存率很高。我们对学校里的师生做过统计,随机选择了十几个部门院系接近两百个师生,调查结果是99%的师生都是微信用户。二是微信的开发门槛比较低,微信企业号已经做了很多基础功能,我们只需要做具体的应用就行了。三是使用微信还可以很方便地接入微信支付、微信卡包等能力,能够把管理服务的应用面做的比较广。


建设难点主要是第一步的人员和组织架构的基础数据梳理、定期同步等功能的开发,没有这个基础,企业号就很难很好地运作,精准推送服务也无从谈起。我们目前每天晚上定期做同步,使微信的人员和组织架构与学校公共数据库数据一致。


微信校园卡的实现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电子卡完全替代掉实体卡的核心功能


Q

我们做了很多服务到人的应用,比如微信校园卡,这个从创意到实施用了多长时间?在操作上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

刘欢:微信校园卡是我们和微信卡包团队一起合作研发的,前前后后花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前面一般的时间是做一些探索性尝试,主要开发和实施工作是后面两三个月的事情,还好进展比较顺利,赶在9月份开学前完成了一期的研发,主要实现了身份识别功能,学生可以使用微信校园卡进出图书馆。10月份我们又把微信支付做上去了,学生可以在食堂刷手机微信买饭,同时实现对校外人员的区分,这个不管对于高校还是对于微信而言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情,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电子卡完全替代掉实体卡的核心功能了


目前微信校园卡最大的一个顾虑是卡的转借问题,因为实体卡也有出借的情况,但是有一定的出借成本,而电子卡的出借成本很低,学生可以把二维码截图拍照发给别人,别人就能够用这个码进入图书馆了。我们也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比如限制同一个学号的实体卡和电子卡进出图书馆的频率,定期做数据分析等。但这些都不是关键的,关键是以后我们将在电子卡上叠加很多功能,让这个码越来越有分量,能容纳更多的功能,把电子卡变成一个更加私密的、体现个人身份的线下媒介


受限于微信提供的js接口,在调用设备底层硬件这块还比较薄弱


Q

现在很多高校在纠结移动校园是建设移动客户端APP,还是基于微信实现,你在建设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哪些应用是不适合放在微信上,需要APP来完成?

刘欢:我目前还没有碰到,我觉得是调用某种底层硬件,只能通过APP来做。受限于微信提供的js接口,在调用设备底层硬件这块还比较薄弱。


采用合作伙伴(厂商)加自建的多主体开发机制,让我们对应用有掌控力


Q

在运营推广时,发现有很多有趣的H5,听说都是自己开发的,这个开发团队是怎样的?

刘欢:是的,我们做过一些小游戏,比如520微信企业号上线的时候做的拼校徽的游戏,还有去年年底做的拼手速的校园卡游戏,实际的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开发团队实际上目前主要是我一个人,因为我们信息办人手一直很紧张,一共三十多名同事,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很饱和,在前端这块很难组建一个较大的团队出来但是这些小东西外包起来效率也很低,所以还是自己抽时间来开发,一般一个H5从构思到开发完成就一两天的时间。未来也希望能够有一些学生能加入到这里来。

Q

在应用成效上,通常用什么工具来观测?

刘欢:目前观测工具还比较有限。一个是企业号自带的统计工具,看看认证数、总访问量和每个应用的访问量。另一个就是看各种渠道反馈上来的口碑状况。

Q

很多学校不选择自建应用是因为开发团队难于管理,维护起来力不从心,在这方面我们是怎么做的?

刘欢:得益于微信企业号的良好的权限分级机制,我们现在采用了合作伙伴(厂商)加自建的多主体开发机制,把一些工作量比较大的应用交给合作伙伴开发,我们自己根据人手状况,会选择开发一些简单的、对时效要求高的应用,这样信息办自己对部分应用具有完全的掌控力。因为我们自己参与了部分应用开发,对微信企业号的框架接口也非常熟悉了,因此对于合作伙伴开发的部分应用,我们也能够具备一定的代码修改能力。



更多实战案例

刘欢老师收录在他的新书

《HTML5基础知识、核心技术与前沿案例》中。

小编已收,你还等什么呢?